你每天都睡不好嗎?試著認識「鎂」的放鬆力量!

鎂與睡眠

你每天都睡不好嗎?

試著認識 「鎂」的放鬆力量
現代人壓力大、用腦過度、難以入睡,可能是體內營養素失衡的警訊。
讓我們一起了解這個與神經平衡、肌肉放鬆密切相關的關鍵礦物質。

一、為什麼現代人越來越難入睡?

現代生活節奏加快,長期處於高壓狀態,使得睡眠品質普遍下降。多國研究顯示,睡眠障礙已成為現代社會的重要健康問題。

快節奏生活下的多重挑戰包括:

  • 長期用腦過度與壓力累積: 研究證實,慢性壓力會提升皮質醇等壓力荷爾蒙,干擾正常的睡眠-覺醒週期。
  • 3C產品的藍光干擾: 長時間接觸藍光會抑制褪黑激素分泌,擾亂生理時鐘,使入睡困難。
  • 營養素攝取失衡: 精製食品攝取過多,導致鎂等關鍵礦物質攝取不足。研究指出約有 60% 的人無法達到每日建議鎂攝取量。

睡不好不只是生活困擾,更是 健康紅燈 的早期訊號。建議從飲食、作息與壓力管理三面向調整,有效提升睡眠品質。

二、「鎂」是什麼?在身體裡扮演什麼角色?

   

鎂是人體必需的礦物質之一,在體內扮演著 「生命催化劑」 的關鍵角色。鎂參與超過 300種酵素反應,是維持正常生理機能不可或缺的元素。

  • 神經系統的平衡者: 鎂是 GABA 的天然調節因子,可抑制過度興奮的神經活動,幫助穩定情緒與放鬆。
  • 肌肉收縮與放鬆的調節者: 鎂可調控細胞內鈣離子濃度,有助肌肉收縮後的放鬆階段。
  • 能量代謝的輔助因子: 鎂參與 ATP(三磷酸腺苷)的合成,是細胞能量產生的核心元素。
  • 情緒調節的重要角色: 鎂參與血清素、腎上腺素、GABA 的合成,有助於情緒平衡。
🔍 小知識補充: 人體無法自行合成鎂,必須透過食物或補充品攝取。成年人體內約有 25 公克鎂,其中 60% 儲存在骨骼,39% 在肌肉與軟組織,僅 1% 分布在血液中。

三、【鎂 × 睡眠】改善夜間困擾的微量關鍵

睡眠困擾情況 可能感受到的身體變化 與鎂的關聯性
難以入睡 腦袋停不下來、翻來覆去 可能與神經活性較高、放鬆相關神經傳導物質調節有關
容易抽筋 半夜小腿抽筋、肌肉緊繃感 體內鎂含量不足,可能影響肌肉放鬆機制
半夜易醒 凌晨2-4點清醒,難以持續深睡 可能與神經放鬆度不夠、睡眠節律難以穩定有關
情緒浮動 焦慮、煩躁、難以平靜 鎂可能參與壓力調節與神經系統平衡

🔬 一項針對 46 名老年失眠患者 的隨機對照研究指出,每日補充 500 毫克鎂持續 8 週後,受試者的入睡時間縮短、睡眠效率提升、失眠指數下降。    

📌 實際補充效果會因個人體質與攝取情況而異,建議於補充前諮詢營養師或醫療專業人員,以獲得個人化建議。

四、哪些族群特別需要注意鎂的補充?

現代生活型態使得某些族群特別容易出現鎂缺乏的問題。根據國際營養調查和臨床觀察,以下族群應特別關注鎂的攝取:

💼 長期壓力與加班者

壓力條件下鎂的消耗上升,應透過飲食補足流失的礦物質。

📚 青少年與學生族群

成長期需求增加,若綠色蔬菜攝取不足,易影響鎂攝取量。

🤰 孕期與哺乳媽咪

懷孕與哺乳期每日需求上升,應注意是否達到建議攝取量(約310–360mg)。

👵 銀髮族

年齡增長導致吸收效率下降,部分藥物也可能影響鎂吸收與排泄。

🍟 外食/精製飲食族群

加工過程易流失鎂,研究指出精製穀物最多流失高達 97% 鎂。

🥦 素食者

雖攝取含鎂食材較多,但植酸等抑制因子可能降低吸收率。

五、鎂含量豐富的食物

以下列出常見含鎂量高於 150 mg/100g 的食物與建議攝取份量,作為日常補鎂參考。
食物種類 每 100g 含鎂量 常見食用量/含鎂量 佔每日建議攝取量(約)
南瓜子 550mg 約2湯匙/154mg(約28g) 約37%
小麥胚芽 308mg 約2大匙/92mg(約30g) 約22%
葵花子 420mg 約1湯匙/128mg(約30g) 約30%
腰果 270mg 約1湯匙/83mg(約30g) 約20%
杏仁 270mg 約1湯匙/80mg(約30g) 約18%
黑巧克力(70%以上) 290mg 約1小片/65mg(約25g) 約15%
花生 163mg 約1湯匙/49mg(約30g) 約12%
糙米(煮熟) 157mg 約1碗/86mg(約150g) 約20%
補充提醒:植物性食物含有豐富鎂,但植酸可能抑制吸收。建議搭配蛋白質、維生素B6,或透過浸泡、發芽、烘焙等方式減少抑制物質干擾。

  日常天然食材,也能輕鬆補鎂  

   富含鎂的食材不一定難找,以下為常見植物性來源,適合日常搭配使用。  
食物種類 鎂含量 建議食用量(換算) 營養補充說明
奇亞籽 約111mg 約2湯匙(約28g) 富含膳食纖維與 Omega-3,是早餐與沙拉常見搭配。
芝麻籽 約101mg 約2湯匙(約28g) 提供鎂與鈣,適合灑在麵包或拌菜使用。
巴西堅果 約106mg 約6顆(約28g) 含硒量高,微量攝取即可提供多種礦物質。
豆腐 約35mg 約半盒(100g) 植物蛋白與鎂、鈣的良好來源。
藜麥(煮熟) 約118mg 約1碗(185g) 為「完整蛋白」全榖主食,適合取代白飯。
黑豆(煮熟) 約120mg 約1碗(180g) 富含膳食纖維與植物性蛋白。
  • 烹調方式會影響鎂含量,煮熟的深綠色蔬菜鎂含量會提高。
  • 加工越多的食品,鎂含量流失越多。
  • 鎂來源以堅果種子最豐富,其次為全穀與深綠色蔬菜;動物性食物相對偏低。

六、營養補充品的鎂型態選擇

市面上常見的鎂補充劑型態各有其吸收效率與應用場景,以下為常見型態比較:

甘胺酸鎂(Magnesium Glycinate)

生物利用率高,腸胃耐受性佳,適合神經調節與夜間放鬆配方。常見於睡眠與舒壓用途。

檸檬酸鎂(Magnesium Citrate)

溶解性佳,吸收率中等,為日常補鎂常用型態,適合一般保健族群。

蘋果酸鎂(Magnesium Malate)

結合蘋果酸,常見於活力與代謝支持型保健品。適合日常補給、維持能量與身體機能。

氧化鎂(Magnesium Oxide)

鎂含量高但吸收率較低,部分人可能會有腸胃不適。屬傳統鎂鹽劑型,使用時建議留意個人耐受性。

鎂,是身體的「放鬆元素」

    在忙碌、節奏快速的現代生活中,「放鬆」成為許多人體內最需要的平衡感。鎂是參與多項神經與肌肉生理反應的重要礦物質,在調節身體穩定與平靜感上扮演關鍵角色:


  • 神經傳導的協調者:
  • 鎂與多種神經傳導物質有關,包含GABA(一種有助穩定情緒的物質),並可能參與調節神經系統的活性平衡,支持日常的放鬆感與專注狀態
  • 生理節律的支持因子:
    鎂可能影響人體與壓力反應及晝夜節律有關的生理機制。適量攝取鎂,有助於維持平穩的身心節奏,適應生活壓力與作息調整
  • 肌肉舒張的輔助營養素:
    參與肌肉細胞的離子流調節,有助於支持肌肉在日常活動後的正常收縮與放鬆過程。對於希望維持夜間舒適感的人來說,是一項值得注意的基礎營養素


日常放鬆力 × 鎂 × 習慣養成

  與日常生活中的好習慣密切相  

良好習慣+穩定攝取,是打造身心平衡的核心:
  • 🕒 規律作息: 固定的作息時間,有助身體建立內在節奏
  • 🌙 睡前環境優化: 減少藍光、降低噪音,有助於身體放鬆準備入眠
  • 🏃‍♂️ 適度運動: 每日活動可提升整體代謝與礦物質調節效率
  • 😌 壓力調適: 有效放鬆技巧有助於減少日常營養素流失

鎂雖然只是身體中微量的營養素,卻在日常生活中默默參與了許多 「放鬆的機轉」。 搭配良好生活習慣與穩定補充,將有助於打造更穩定的生理節奏與舒適感受。  

參考文獻

  1. Frontiers in Endocrinology. Effects of magnesium and potassium supplementation on insomnia and sleep-related hormones. 2024;15:1370733.
  2. Abbasi B, et al. The effect of magnesium supplementation on primary insomnia in elderly: A double-blind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. Journal of Research in Medical Sciences. 2012;17(12):1161–1169. PMC23853635.
  3. Grandner MA, et al. Association of magnesium intake with sleep duration and sleep quality in young adults. Sleep. 2021;44(4):zsab276. PMC8996025.
  4.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, Office of Dietary Supplements. Magnesium – Health Professional Fact Sheet. 2025.
  5. FAO/WHO Expert Consultation on Human Vitamin and Mineral Requirements. Vitamin and mineral requirements in human nutrition. Geneva: WHO; 2004.
免責聲明:
 本網站內容僅提供營養保健相關知識與資訊。文中所提及之營養素、食品或成分,並非藥品,無法取代醫療診斷或治療用途。若您有疾病或身體不適,請洽詢醫師或營養師專業建議後再行補充。

所有資訊來源皆參考公開文獻、研究資料或國際建議值,但實際效果因個人體質與生活習慣而異,請依個人情況斟酌使用。